文章来源: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: 179次 直接咨询
体检报告中“转氨酶升高”的箭头常常引发人们的恐慌,不少人将其直接等同于肝病诊断。然而,著名肝病专家程进明医生指出:“这种认知存在严重偏差!转氨酶异常只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,而非特定疾病的确诊依据。”让我们跟随程医生的专业解析,揭开这一指标背后的真相。
程医生解释,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,当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时会释放入血。但需要明确的是,这两种酶并非肝脏独有——心肌、骨骼肌、肾脏等组织也含有一定量。因此,单纯依靠转氨酶水平无法精准定位病变部位。临床数据显示,健康人群中约有5%的人存在持续性轻度升高现象,这种情况被称为“非病理性转氨酶增高”。
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复杂多样:剧烈运动后肌肉损伤可使AST短暂上升;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害;甲状腺功能亢进加速新陈代谢也会影响指标;甚至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感、肺炎都可能导致一过性异常。程医生特别强调,肥胖人群因胰岛素抵抗产生的脂肪性肝炎,以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,同样是常见诱因。这些情况下,肝脏本身可能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。
判断是否患有肝病不能仅凭单一数值。程医生建议采用“三步排查法”:首先查看升高幅度,若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才具有临床意义;其次观察动态变化趋势,持续升高比单次异常更具诊断价值;最后必须配合其他检查手段,如肝胆脾超声、病毒标志物检测、自身免疫抗体谱等。例如,乙肝患者通常伴随胆红素同步升高,而药物性肝损伤则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征。
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标准不尽相同。青少年生长发育期可能出现生理性波动;孕妇由于激素水平改变会有轻度上升;老年人因器官衰退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。程医生提醒,遇到以下情况更应谨慎判断:儿童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生长发育相关;女性经期前后可能出现波动;长期素食者因营养缺乏导致的代谢紊乱也可能影响指标。
对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的功能性升高,程医生给出具体建议:调整饮食结构,减少加工食品摄入;保证充足睡眠以利肝脏修复;适度有氧运动改善脂质代谢;戒酒限烟避免二次伤害。研究证实,通过上述措施干预8周后,约70%患者的转氨酶可恢复正常范围。但他强调,所有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避免盲目节食造成营养不良。
当前存在两种极端倾向:一是忽视潜在风险延误治疗,二是过度恐慌导致过度诊疗。程医生特别指出,某些医疗机构将轻微异常夸大为严重肝病的做法不可取。他分享典型案例:一位健身爱好者因AST轻度升高被误诊为肝硬化,经过详细检查发现竟是运动后的正常反应。这提示我们,面对异常指标要保持理性态度,既不能掉以轻心,也不必草木皆兵。
程进明医生最后强调:“转氨酶就像肝脏健康的晴雨表,但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。正确的做法是把它作为线索而非结论,通过系统检查明确病因。对于持续异常者,建议每两周复查一次动态观察;偶然发现者则可在一个月后复检确认。”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,现在已能实现对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精准评估,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。记住,科学认知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焦虑,理性应对才是守护健康的正道。